中国人讲究阴阳八卦,凡事都有其正反两面,不管什么事都应相对来说。
“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它不仅是人们缅怀祖先的节日,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一个环节。这也是一个远足、亲近自然、促进新生活的春天这一季节的仪式”,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史爱东说:
作为清明节的重要节日,祭祀、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。后来有了“感恩”的意识,更加强调了对“过去”的怀念和感恩。
进入宋代以后,清明和冷食逐渐成为一体。清明节中融入了冷食节的祭祀习俗。与此同时,上巳节(华人)《伤逝春戏》的节日习俗也融入了清明节。明清以后,上巳节(华人)退出了节制,寒食节也基本上消失了。春天只剩下一个清明节。
“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节节日的综合和升华,清明节的习俗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史爱东说。与其他传统节日不同,清明节是一个结合了“节气”和“节日习俗”的综合性节日。清明节就节气而言,刚过春分。此时,天气更加温暖,到处都充满了生机。人们去远足,亲近自然,可以说是顺应了天气,有助于吸收大自然的纯阳之气,驱散压抑的情绪,有益于身心健康。
从唐代开始,寒食节和清明节并列放假,不同年份的节假日有四到七天。宋代是一个城市化和民俗娱乐化发展的时代。为了使人们能够扫墓、郊游,特规定太学休息三日,武学休息一日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就是描绘了清朝鼎盛时期的景象。
清明节扫墓和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,到了宋代以后逐渐融合为一,不断被赋予肯定且积极的文化意义。人们直接把祭祖与重视孝道、慎终追远的中华民族性格联系起来,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、不忘根的道德意识。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的感恩节。
史爱东介绍,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演进,清明节较早开始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文化娱乐方式转化的趋向,清明祭墓成为学校踏青春游的假日工作时光。
无论从清明节的起源或演变来看,我们都可以归纳出它的两个象征意义,一个是‘感恩节纪念’,另一个是‘推广新生命’。
按照中国八卦,一阴一阳,一生一息,等等两两相对的关系实在是太多太多,我们需要看清生死并看轻生死,活在当下。
上一条:清明节的文化蕴涵
下一条:没有下一条了